近日,有媒體報道的“罐車運輸食用油亂象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7月9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新聞“國務院食安辦成立聯合調查組徹查罐車運輸食用油亂象問題”。
國家市場監督局截圖
7月2日,新京報記者曝光罐車運輸亂象,稱卸完煤制油的罐車未經清洗直接裝運食用大豆油。此后,各大媒體、自媒體關于油罐車的討論不絕于耳,帶有“油罐車”關鍵詞的詞條頻繁出現在微博熱搜,引發熱議。一方面,消費者對油罐車混裝行為表示憤怒,進一步擔心食品安全;另一方面,網友也特別想知道混裝的食用油流向何處。
食用油廣泛應用于食品行業,“油罐車混裝”安全風險不容小覷
這條新聞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是因為食用油不僅涉及家庭烹飪用油,還涉及食品工業的方方面面,許多食品生產過程中都需要用到食用油。在烘焙行業,油脂是制作面包、蛋糕或餅干不可或缺的成分;在油炸食品中,食用油更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調味品、醬中,也會有食用油。因此,食用油的質量和安全性直接關系到最終產品的食品安全。
有媒體稱“油罐車混裝形同投毒”,足以見得大家對這一現象的憤怒和食品安全的擔憂,迫切需要將危害食品安全的個人和企業繩之以法。
食品安全博士、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會專家組成員劉少偉介紹,煤制油屬于化工產品,含有重金屬和苯等化工原料,“裝化工原料再裝食用油不可避免會有殘留”,長期攝入含有這些化工殘留的食用油,可能導致人體中毒,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甚至對肝臟、腎臟等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損害,但消費者很難分辨出來。
首都師范大學刑法專業教授、北京市冠衡律師事務所兼職律師肖怡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確定相關行為人有故意向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物質的前提下,經辦案單位根據具體情節認定后,相關行為人和涉事單位都有被認定涉嫌刑事犯罪的可能。
追蹤新聞里涉事車輛的行車軌跡,意外將金龍魚推上輿論高點
油罐車混裝新聞曝光媒體,并未道明追蹤車輛裝載的大豆油最終流向,引發網友猜測。中糧、魯花、西王等食用油企業紛紛否認煤油食用油混裝。有心的自媒體博主通過追蹤新聞里涉事車輛的行車軌跡,發現該車輛曾在金龍魚旗下工廠卸貨,金龍魚因此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魯花集團微博回應
金龍魚回應:涉武漢工廠行程為該車注冊后第一次運輸,即裝運時為新車狀態;涉陜西工廠行程,裝運前,裝載工廠按照相關制度要求,核驗了其罐身的食用油標識及前載的書面蓋章證明件,并進行了清罐、驗罐,檢驗合格后方進行了油料裝載,施鉛封后發運;油品到廠后,收貨工廠驗證鉛封,并進行了國家標準規定的食品安全、質量各指標檢測,產品品質檢測結果均符合國家有關要求。從裝車到卸車,形成了完整閉環,產品指標完全符合國家標準,企業充分履行了監管責任。
然而,盡管金龍魚方面積極回應并展示了自查成果,但依然引起了不小的輿論。
早在2017年,有德國的檢測實驗室發現,“老干媽”礦物油含量偏高,還有海天、友加、老干爹等油辣椒產品,均存在礦物油超標的問題。一時間,中國兩大調味料巨頭陷入空前的輿論風波,自查也未能找出原因。現在看來,也可能是原材料(食用油)運輸環節操作不當造成的。老干媽、海天的油辣椒礦物油超標,不是他們添加了礦物油,而是他們使用正常的食用油,可食用油里面本身就被“摻入”了礦物油!
由此可見,食品企業在外購運輸食用油的環節,需要有嚴格的驗車標準和貨到后的嚴格檢測。大型食品企業,對食用油需求量大,盡量有自己的專車專用,或者尋求靠譜的第三方專業車隊,運輸質量相對更有保障。
食用植物油散裝運輸有推薦標準,但執行缺乏強制性
據了解,我國在食用油運輸方面的現行標準為《GB/T 30354-2013食用植物油散裝運輸規范》,該標準提到:運輸散裝食用植物油應使用專用車輛,不得使用非食用植物油罐車或容器運輸;裝入油脂之前,應認真檢查運輸容器是否為專用容器以及容器是否清潔、干燥。然而該標準只是推薦性的國家標準,并沒有強制性要求,約束力有限。
有媒體采訪運輸司機,得到的一些回復,指向“油罐車混裝”是少數行為,大部分自有車隊都是專車專用。油罐車混裝主要因為,行業競爭加劇,加上壓價行為,個人司機為節省成本,提高競爭力,不清洗便混裝。據了解,清洗一輛油罐車費用在500-1000元左右,這對于司機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果買方企業沒有嚴控,那么對司機來說,這筆錢能省則省。
油罐車混裝的思考:司機、監管、食品企業有著不可逃避的責任
食品的“食”是一個“人”,下面一個良心的“良”。從事和食品有關行業,如何確保入口食品的安全,從業者的“良心”十分關鍵。“油罐車混裝”新聞,主要涉及4個方面人物,上游油料生產廠家、拉貨的司機、下游接收油料的廠家、監管部門。
如果上游廠家對前來運輸的車輛進行嚴格的檢查,拉貨司機是不是就不容易實現混裝;如果雇傭了油罐車的下游廠家能給足司機運營利潤,司機是否就沒必要昧著良心混裝;如果油罐車之間不惡意競爭,司機尚且顧及食品安全,是不是也不會出現混裝,甚至未清洗的混裝;如果監管部門能將標準更加規范,并且加強監管力度,是否能減少鉆漏洞的混裝。
曾經的三聚氰胺事件,讓國產奶粉幾乎一夜團滅,進口奶粉直接統治了中國市場。在這次“煤油車運食用油”事件過后,會不會讓進口油擴大占領國產油的市場呢?一件食品安全事件的爆發,損害的是公信力、是老百姓對食品安全的信任,信任一旦決堤,修復更是難上加難。希望這次“油罐車混裝”事件,能推動大家不斷規范油罐車的運輸環節,加強有效監管,做到專車專用,杜絕這一食品安全隱患。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