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无遮挡XX00动态图120秒,51国偷自产一区二区三区,和寡妇房东在做爰HD,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資訊中心

搜索右側

今日熱點

更多+

推薦專題

更多+

推薦展會

更多+

企業直播

更多+

加快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 讓“中國飯碗”多裝“安徽糧”

2024-03-11 14:53:08 來源:安徽省財政廳 閱讀量:10898

  3月5日上午,加快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新聞發布會舉行,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汪學軍,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章新洲,省財政廳副廳長張豐,省水利廳副廳長徐維國,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省測繪總院院長張和成,省氣象局副局長汪克付,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總統計師童曉莉出席新聞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處處長汪曄宇主持新聞發布會。
 
  新聞發布會主要內容
 
  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汪學軍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和關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重要回信精神,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切實抓好全省糧食生產,真正讓中國飯碗多裝優質“安徽糧”。近日,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的指導意見》,配套出臺了相關建設規劃,現在向大家介紹《意見》和規劃相關情況。
 
  一、出臺過程與特點
 
  安徽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始終把重農抓糧記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推動糧食生產實現“二十連豐”,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多種糧、種好糧”重要回信精神,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勇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主力軍的戰略部署。為此,省農業農村廳在科學論證、系統調研基礎上,組織起草了《關于加快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編制了建設規劃。《意見》和規劃經省委常委會會議、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并印發執行。
 
  《意見》和規劃的特點。
 
  一是對標中央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徽糧食生產,一直給予充分肯定、寄予殷切期望。2016年4月和2020年8月,總書記兩次親臨安徽考察,都強調“安徽是農業大省,要堅決扛穩糧食安全責任”。2022年6月,總書記給我省種糧大戶徐淙祥回信“希望種糧大戶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運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從戰略全局出發,拉高標桿、勇挑重任,出臺《意見》和規劃,全力抓好糧食生產,讓中國飯碗多裝安徽糧,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堅決扛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是安徽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的實際行動。
 
  二是立足安徽實際。為了準確把握安徽糧食生產的增產空間,就是安徽有沒有建成千億斤江淮糧倉的可能性。前期,我們請安徽農業大學原常務副校長、知名小麥專家馬傳喜教授領銜,組成專家組,對安徽糧食生產的增產潛力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安徽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從因素、作物、區域三個視角,系統分析,得出了安徽完全能夠實現糧食年產千億斤的結論。在此基礎上,我們組織起草的《意見》和規劃,立足安徽糧食作物單產提升空間大,田、種、機、技等要素綜合增產潛力大,統籌提單產、穩面積、減損耗,全面強要素、補短板、提效益,堅決走統籌協調綜合挖潛之路,奮力推動我省糧食生產邁上千億斤新臺階。
 
  三是突出問題導向。當前,全球農產品生產鏈、供應鏈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同時,國內農業耕地、水等環境資源約束越來越緊,極端天氣、病蟲害等頻發,嚴重影響糧食生產的安全穩定。《意見》和規劃針對供給保障、科技裝備、產業韌性、農民增收等方面的短板弱項,進行相應部署,安排了一系列重點任務和重大工程。
 
  四是注重目標引領。《意見》和規劃以千億斤江淮糧倉為目標,將糧食產能目標分階段、分區域、分作物品種量化分解到縣區,對各項支持政策舉措任務落實到廳局,并建立年度建設任務分解、調度、通報機制,確保做到可落實、可考核。
 
  二、主要內容
 
  《意見》包括總體要求、重點任務、政策保障和組織領導4個部分。
 
  (一)總體要求。堅持提單產、穩面積、減損耗主攻方向,多種糧、種好糧,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全省糧食生產能力顯著躍升、糧食生產條件顯著提升、糧食產業效益顯著攀升。到2035年,全省糧食產能穩定在1000億斤以上。全省耕地面積穩定在8115萬畝以上,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不低于7143.56萬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1億畝以上,主產省地位進一步鞏固,主力軍作用進一步彰顯。并細化列出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等一系列具體指標。
 
  (二)重點任務。從5個方面明確16項重點工作。一是在切實抓好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方面,部署了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等5項重點工作。二是在切實提高農機裝備水平方面,部署了提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等2項重點工作。三是在切實用好現代農業科技方面,部署了集成推廣糧食生產先進適用技術等4項重點工作。四是在切實推動糧食產業提質增效方面,部署了發展糧食精深加工等3項重點工作。五是在積極培育糧食生產新型經營主體方面,部署了支持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等2項重點工作。
 
  (三)政策保障。制定了5個方面的政策保障措施,一是優先保障資金投入。要求全面落實中央財政支持糧食生產各項政策,探索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種糧主體收益保障政策,構建產糧大縣振興的財政支持政策體系。二是精準做好金融服務。要求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開展糧食種植保單質押貸款試點,建立糧食作物保險保額動態調整機制。三是嚴格管控耕地用途。要求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穩妥做好流失耕地恢復,建立動態監測機制和恢復備案監管系統。四是積極落實用地政策。要求市級每年安排不少于5%的建設用地計劃指標,重點支持糧食生產等鄉村產業發展,縣級將糧食生產重點項目納入用地審批“綠色通道”。五是扎實建好人才隊伍。要求優先將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納入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創新職稱評價機制。
 
  (四)組織領導。從落實黨政同責、健全工作機制、營造良好氛圍等3個方面加強組織領導,充分調動各級各部門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全社會關心、參與、支持千億斤江淮糧倉建設的良好氛圍。
 
  同時,為確保《意見》落到實處,省政府出臺了建設規劃,實施“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優鏈、優農”六大工程,共安排28個重點項目,計劃總投資6406.9億元。
 
  一是良田工程,重點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酸化耕地治理、流失耕地恢復、新建現代化大中型灌區、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沿淮沿江澇區排澇能力建設等7個項目。
 
  二是良種工程,重點實施突破性品種選育、種糧一體化建設、“種業之都”建設等3個項目。
 
  三是良機工程,重點實施“皖美糧機”研發創制、“皖美糧機”全程機械化示范、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三中心”建設等3個項目。
 
  四是良法工程,重點實施糧食產能提升關鍵技術攻關、綠色高產高效模式集成示范、科技增產能力條件提升、糧食減損增產、專用化和復合復種模式示范等5個項目。
 
  五是優鏈工程,重點實施皖糧倉儲物流設施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農牧循環建設、糧食新產業新業態延鏈、產糧大縣全產業鏈培育、品牌培育與營銷體系建設等6個項目。
 
  六是優農工程,重點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育、高素質農民培育、種糧主體“雙增”示范等4個項目。
 
  下一步,省農業農村廳將會同省直有關部門按照《意見》和規劃要求,進行清單化閉環式管理,精準發力、務實推進,確保工程如期完成、目標如期實現。
 
  答記者問
 
  新華社記者:作為宏觀管理和經濟綜合協調部門,請問省發展改革委如何在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等方面推動千億斤江淮糧倉建設?
 
  章新洲:省發展改革委將堅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立足部門職責,綜合運用政策、項目、資金等多種手段,助力推進千億斤江淮糧倉建設。我們將從三個方面協同發力。
 
  一是強化糧食生產政策扶持。結合農資保供穩價、糧食收儲、糧食產銷合作等工作打好“糧食”生產組合拳,重點抓好化肥、農藥等農資保供穩價,指導化肥承儲企業適時投放儲備化肥。嚴格落實國家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加強價格監測,適時啟動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督促指導政府儲備糧收儲企業加快小麥稻谷輪換,發揮政府儲備價格引導作用。積極引導糧食主產市縣與長三角等地區深化糧食產銷合作關系,拓展糧食外銷渠道,千方百計提高糧食溢價水平。
 
  二是加大糧食生產資金投入。圍繞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方向,聚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農業綠色發展、水安全保障等重點領域,加強涉農項目謀劃儲備,加大資金爭取力度,新增實施一批農田水利、高標準農田、現代種業提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重點工程項目,筑牢夯實千億斤江淮糧倉基礎支撐。強化2023年新增國債資金使用管理,支持建設180萬畝高標準農田和300個重點水利工程項目。
 
  三是夯實糧食生產金融支撐。持續鞏固提升政策性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系列活動成果,聯合農業發展銀行安徽省分行繼續舉辦政策性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活動,重點聚焦千億斤江淮糧倉建設,組織各地謀劃申報一批農業基礎設施和糧食產業發展項目,協調金融機構簡化審批流程,促進更多金融資金投向農業農村領域。
 
  下一步,省發展改革委將以更強有力的工作舉措,全力支持千億斤江淮糧倉建設,為加快建設高質高效的農業強省貢獻發改力量。
 
  安徽日報記者: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部署,請問目前財政有哪些支持措施?下一步還有哪些重點舉措?
 
  張豐:安徽是重要的糧食主產省。安徽財政堅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牢記糧食安全“國之大者”,始終把支持糧食生產擺在突出位置,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是實施五項補貼,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2023年,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稻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補貼,共113億元。
 
  二是對產糧、產油大縣實施獎勵政策。逐年增加獎勵規模,調動縣(區)抓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三是加大糧食生產設施設備投入。新建高標準農田畝均投入標準由2021年的1500元提高至2023年的2500元,全省年度投入超百億元。2023年,安排資金3.8億元,支持水稻育秧中心、糧食烘干中心、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建設。
 
  四是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在產糧大縣全覆蓋。2023年,撥付省以上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38.9億元,同比增長24%。
 
  下一步,省財政將進一步完善支持政策體系,持續加大投入力度。
 
  一是進一步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堅持質量第一,適當提高投資補助水平,取消對產糧大縣資金配套要求,加大管護投入力度,實現建一塊、成一塊。
 
  二是進一步支持農業科技體系建設。持續支持開展種業聯合攻關,著力培育一批突破性品種。支持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打通農技應用“最后一公里”。
 
  三是進一步支持農機裝備補短板。制定《2024-2026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支持建設水稻育秧中心、糧食烘干中心、綜合農事服務中心。
 
  四是進一步支持種糧規模經營主體培育工作。2024年,省財政安排獎補資金3.4億元,同比增長37.2%,引導種糧規模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
 
  五是進一步完善糧食作物保險體系。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實施范圍,實現三大主糧全省全覆蓋。
 
  安徽廣播電視臺記者:請問省自然資源廳,在助力加快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上有哪些具體舉措?
 
  張和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自然資源廳將著力完善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管理方式,不斷提升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管理水平。
 
  一是建立“網格化”管理體系。建立省、市、縣、鄉、村(自然村)耕地保護網格化管理體系。建立農田數字化網格化管理平臺,形成護田員“人防”+衛星遙感、高位視頻監控等“技防”的耕地保護網格體系,做到地有人管、田有人護。
 
  二是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將各類對耕地的占用納入統一管理,堅持“以補定占”,實行年度“算大賬”。全面摸清耕地后備資源,嚴格補充耕地項目管理。分類穩妥開展違規占用耕地整改復耕。建立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獎懲機制。試點推進“耕地下山、林地上山”。
 
  三是創建自然資源保護示范縣(市、區)。堅決遏制違法用地用礦問題增量、整治存量,實施“零違法”“零增長”示范縣(市、區)創建行動,以獎優罰劣倒逼責任落實。建立省級督察制度,嚴肅查處違法行為,公開通報重大典型案例。堅決整治亂占、破壞耕地違法行為。
 
  四是調整衛片執法工作模式。以“季度+年度”模式開展衛片執法工作,堅持判定規則不變、工作節奏不變、壓力傳導不變的原則,年終算總賬。引導鼓勵各地自主加強日常監管,防止“日常不管、年底突擊整改”。
 
  人民網記者: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離不開堅實的水利保障。請問水利行業將出臺哪些具體工作舉措?
 
  徐維國:圍繞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省水利廳將在提高抗災生產能力、挖掘農田灌溉潛力兩個方面加大舉措力度。
 
  一是加快沿淮沿江澇區排澇能力建設。我省沿淮沿江低洼易澇區排水能力不足,易形成“關門淹”。為解決澇能排問題,沿淮地區大力推進實施懷洪新河水系、沿淮行蓄洪區等其他洼地治理兩項重大水利工程,治理面積9400多平方公里,涉及六安、淮北、宿州、阜陽、淮南、蚌埠、滁州等七市29縣(區)。沿江地區加快實施易澇區排澇能力建設工程,重點建設沿江巢湖、滁河、三江、皖河、秋浦河五大水系95片澇區的112處排澇泵站工程,治理面積3186平方公里,涉及合肥、滁州、六安、馬鞍山、蕪湖、宣城、銅陵、池州、安慶等9市28縣(市、區)。到2025年,沿淮沿江澇區治理工程基本建成,已治理澇區的除澇標準將全面達標,實現澇水排得出、洪水防得住。
 
  二是實施現代化大中型灌區建設與改造。我省現有大中型灌區覆蓋了全省46%的耕地面積、70%的水田面積,為穩住安徽“米袋子”、保障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充分挖掘我省灌溉面積發展潛力,建設規劃將大中型灌區建設與改造作為“良田工程”的重點建設項目,規劃新建大型灌區16處、中型灌區42處,設計灌溉面積2082萬畝;現代化改造大型灌區10處、中型灌區462處,設計灌溉面積3824萬畝;全省將新增灌溉面積69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3730萬畝。根據職責分工,省水利廳負責實施干、支渠系及建筑物等農村水利骨干工程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省農業農村廳協同推進斗、農、毛渠系及建筑物等田間水利建設,建立水源到田間、田間到溝渠完善的灌排體系。據估算,到2035年底,我省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將提高到0.62,實現糧食產能提升約30億斤。
 
  安徽交通廣播記者:氣象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很大,在千億斤江淮糧倉建設中,請問省氣象局將如何發揮自身作用?
 
  汪克付:氣象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天氣與氣候直接影響作物種植結構與布局,產量與品質。我省處于我國南北過渡帶,氣候復雜多變,屬自然災害頻發重發省份。在推進千億斤江淮糧倉建設中,我們將重點從以下四個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強化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建設全省農業氣候資源數據庫,開展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和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建設糧食生產適應氣候變化試驗基地。
 
  二是加強農業氣象監測能力。完善農業氣象監測網絡,建設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基地和農業氣象自動化監測站點,開展農田小氣候、農業氣象災害、作物實景、物候等農業氣象要素智能監測。
 
  三是提升糧食生產氣象服務能力。升級完善宿州、合肥、宣城國家級農業氣象試驗站,開展農業氣象災害致災機理、風險預警和評估等農業氣象關鍵技術攻關。建設省級糧食安全智慧氣象服務平臺,構建糧食作物全生命周期的災前風險預警、災中監測預估、災后損失評估的技術服務體系,面向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全覆蓋直通式氣象服務。
 
  四是做好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提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建設省級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增加布設人工影響天氣標準化固定作業點,綜合利用飛機、地面作業等多種方式,加大重點區域、重要農事季節的抗旱、防雹作業力度。
 
  安徽商報記者:請問安徽調查總隊作為糧食數據的統計調查和發布部門,將從哪些方面加強監測,提供服務,助力千億斤江淮糧倉建設?
 
  童曉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及相關制度要求,安徽糧食統計實行以省為總體的遙感測量和對地抽樣調查,及時準確反映安徽糧食生產情況,為各級政府制定政策、進行宏觀經濟管理與調控提供依據。
 
  《意見》印發后,安徽調查總隊高度重視,相關部門積極推進,將結合主責主業做好統計調查和服務工作。
 
  一是提高責任意識,抓好數據質量。千億斤江淮糧倉建設事關安徽糧食安全大局,安徽調查總隊將責任擺在第一位,堅決執行好國家統計局調查方案制度要求,堅持實事求是,依法依規統計,確保面積調查、產量調查等數據真實可靠。
 
  二是改進監測手段,提升監測水平。建立健全“天、空、地”立體式糧食生產全過程數據采集、處理、分析一體化的智慧農業調查體系,利用衛星遙感采集全省主要農作物空間分布宏觀數據,利用無人機采集樣方區中觀數據,利用手持智能終端采集自然地塊微觀數據等,抓好抓實面積調查、踏田估產、實割實測各環節工作。同時積極探索整收整測等新的調查方法手段,進一步提高糧食調查監測能力。
 
  三是加強協調合作,做好預警預判。在發揮好本系統現有調查網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農情觀察員作用,加強部門間溝通協作,積極組織開展糧食生產專項調研。借助衛星遙感對糧食作物生長全要素進行長勢監測,及時提供預警預判信息,助力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即時了解糧食生產情況,因地因時,適時施策。
 
  人民日報數字傳播記者:加快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省農業農村廳今年將采取哪些舉措?
 
  汪學軍:今年,我廳將堅決貫徹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的戰略部署,主要從四個方面抓好工作落實:
 
  一是狠抓單產水平提升。全面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優鏈、優農工程建設,大力實施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新建、改造高標準農田420萬畝,創建單產提升整建制縣30個,分區域、分作物抓好耕種管收全過程、地種肥藥全要素的增產潛力,通過綜合施策、集成推廣,輻射帶動全省四大糧食作物大面積均衡增產。
 
  二是切實穩定播種面積。面積是產量的基礎。近日,省里已把今年糧食生產的目標任務,包括播種面積和產量,分解下達到市縣鄉村、明確到地塊主體,要求各地千方百計挖潛擴面,確保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上年水平,力爭有新的增加。同時,我們要鞏固好來之不易的大豆、油料擴種成果,努力實現高位再增長。
 
  三是努力提高種糧收益。只有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我們將積極落實300畝以上規模種糧主體補貼等支持政策,大力推進小麥、水稻等優質專用糧食生產,提高糧食商品化率和溢價率。同時,新發展再生稻面積50萬畝,抓好再生稻米加工營銷,把“好糧”賣上“好價”。
 
  四是積極做好防災減災。總結提升我省小麥赤霉病防控攻堅戰的有益經驗,充分發揮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指揮部的組織協調作用,落實“事前有謀劃部署、事中有過程監管、事后有效果評價”的工作機制,推動各地強化要素保障,推進高效科學防控,確保糧食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與省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制定印發防災減災預案,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和防御應對措施,組織各級農技專家隊伍深入一線,落實各項農業防災減災措施,增強防災抗災能力,將因災損失全面控制在最低水平。

我要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您還可以輸入200個字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

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食品機械設備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食品機械設備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食品機械設備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食品機械設備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認可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食品機械設備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網發布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因作者聯系方式不詳或其它原因未能與著作權擁有者取得聯系,著作權人發現本網轉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請主動與本網聯系,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我網將及時處理。聯系電話:0571-87759655;郵箱:804074602@qq.com

產品推薦 更多+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00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