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秀洲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臨秀洲的指示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行動,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走出一條稻米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路子。在近日召開的全省2023年度農業農村局長會議上,發布了浙江省農村改革十大典型案例,秀洲區《健全糧食安全保障機制 高質量建設新時代“浙北糧倉”》案例入選。
一、聚焦保障,穩牢產業發展“壓艙石”
一是“金土地”保障糧食安全。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截至2023年底,全區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4.55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內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占比達86%,完成糧食功能區調整優化16.03萬畝,建設永久基本農田“萬畝方”項目2個,實現土地規模流轉率81%,累計推廣稻漁綜合種養面積4.5萬畝,全面完成全省農業農村領域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富裕首批實踐試點。二是“優服務”提升產出效能。壯大農機專業合作社、水稻育秧中心、糧食烘干中心和農機維修中心等稻米全產業鏈社會化服務組織力量,實現從育秧到收割處理的一體流水式操作。截至2023年底,全區共有稻米產業的社會化服務組織104家,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1.71%。三是“活政策”培育多元主體。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推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業企業培育壯大。加大對稻米產業農業經營主體政策支持力度,對新獲評農業龍頭企業稱號主體,最高給予25萬元獎勵。截至2023年底,該區已培育稻米全產業鏈規模經營企業59家,其中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0家。
二、聚焦引育,壯大產業發展“大鏈條”
一是做好強鏈,培育稻米核心優種。實施現代種業強區工程,重點加強種業發展平臺建設和引資引智、企業扶持力度,打造一批標準化、集約化、智能化的現代種業生產基地。截至2023年底,該區累計投資3.2億元,先后實施良種育繁推一體化、科研中心建設等項目30余個。二是做好固鏈,推動產業協同發展。聚焦全方位產前、產中、產后特色,串聯起種業研發、基地生產、社會化服務、稻米制品規模加工等環節,構筑“種、產、加、銷”一體化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截至2023年底,該區共有稻米加工企業10家,年產值35.92億元。三是做好延鏈,實現生態農旅融合。創新建立農業基地量化分級管理機制,全面整治提升田園環境,推進美麗農業與美麗鄉村融合發展。截至2023年底,該區已構建稻米等7條農旅融合精品線,共建設60家美麗農業示范基地。
三、聚焦創新,激活產業發展“新動能”
一是創新產業服務綜合體。積極打造以稻米全產業鏈為核心的公共服務綜合體,形成創新導向型的要素配置結構和社會報酬結構,營造多方協同、利益共享、良性互動的創新生態圈。截至2023年底,該區已建有省級基層示范性農業公共服務中心5個、省級農業科技研發中心10家、省級農業科技企業15家。二是創新產業增值大品牌。大力培育“綠秀洲”農業區域公用品牌,開展農產品品牌溢價共享機制,由農產品區域品牌向農業區域品牌拓展,著力打造年綜合產值達5億元以上的優質農業區域公用品牌。截至2023年底,“綠秀洲”區域公用品牌已授權主體40家,自投放市場以來,每年平均溢價20%左右。三是創新糧油標準地改革。積極探索糧油類農業標準地改革模式,集成資源、要素等,優化營商環境,明確新塍鎮火炬、天福和王店鎮紅聯片區糧油類標準地為首批試點區塊,累計招引禾天下、浙農集團和東興生態等糧油類農業標準地項目3個、17800畝,已建成項目2個、9800畝,完成投資8500萬元。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