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朱美喬
一直以來,由于我國農產品加工和貯藏能力與實際需求差距巨大,每年農產品產后損耗率為25%—30%,產后損失超過3000億元。其中,蔬菜損耗率在15%以上,水果損耗率為11%,肉類損耗率為8%,水產品損耗率為10%。伴隨農業結構調整和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農產品產量和流通量逐年增長,推動冷鏈物流快速發展。近日,2023年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分會學術年會在北京舉辦。此次年會的舉辦,旨在合力促進產學研交流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推動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產業轉型升級。中國工程院院士龐國芳、謝劍平、謝明勇、單楊、金征宇出席此次會議并作主旨報告。北京食品學會食品冷鏈專業委員會在會上成立。
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張輝在致辭中指出,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起步之年,此次年會的舉辦有助于促進成果交流、研判趨勢、匯聚智慧,推動科技進步。
綠色冷鏈物流走向技術裝備集成創新
農產品冷鏈物流是利用溫控、保鮮等技術工藝和冷庫、
冷藏車、
冷藏箱等設施設備,確保果蔬、肉類等農產品在初加工、儲存、運輸、流通加工、銷售、配送等環節始終處于規定溫度環境下的專業物流。通過冷鏈物流建設和新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提升農產品的保鮮能力和存儲期限,實現錯峰銷售,助力企業、農戶增收。
北京食品學會食品冷鏈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小栓介紹,農產品物流具有兩大特色:一是品質安全和控制,物流過程中需要確保品質安全。二是可追溯,達到從“三流”到“四流”,實現安全管理從“消極、被動事后和彌補”走向“積極、主動、事前和預防”。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科研處副處長左進華坦言,我國蔬菜采后保鮮技術滯后,損耗率高達15%—25%,而發達國家僅5%左右,有效減損是重中之重。通過研究果類蔬菜采后品質劣變調控機制,研發果類蔬菜采后貯運保鮮技術,是蔬菜節損降耗的基礎。
“冷鏈物流已成為維持食品品質、保障質量安全、降低產品損耗的重要措施。”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錢建平指出,綠色冷鏈物流已成為重要趨勢、多級冷鏈監測與模擬是基礎、品質與能耗協同模型是關鍵、精準化冷鏈管理平臺是手段。如何解決斷鏈和
無損檢測問題,錢建平提出,基于采集的歷史溫度,利用神經網絡等預測方法,構建冷鏈物流溫度斷點判定模型,以溫度斷點補齊及異常點剔除方法,可有效解決冷鏈斷鏈問題,提高溫度監測的精準度。同時,通過將材料學、傳熱傳質理論、電子學等方法結合,設計仿生型果品溫濕度智能監測裝置,有效解決在冷鏈過程中果品表面及內部溫度同步無損監測的問題。他以獼猴桃為例介紹說,多尺度耦合的溫度場模擬模型,有利于提升果品質量。
綠色冷鏈物流需要盡量維持產品品質和減少碳排放之間的平衡。錢建平表示,綠色冷鏈物流的智能化管理,需要解決多級環境響應機理與同步監測技術、品質與能耗協同模型、冷鏈全生命周期的精準管理等。
天津市農業科學院農產品保鮮與加工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陳存坤基于果蔬產貯運綠色保鮮技術研發多項裝備,如臭氧精準化智能控制裝置、小空間二氧化氯氣體發生裝置、低溫等離子體智能發生裝置,解決了果蔬預冷、貯藏、運輸全產業鏈過程中的產業難題,顯著減少農藥及化學保鮮劑的使用量。例如,臭氧可以抑制甜瓜在貯藏過程中的呼吸速率和乙烯產率,延長其貯藏期。低溫等離子體可抑制冬棗采后呼吸強度和失重,抑制果膠和纖維素的降解,使冬棗在貯藏過程中保持較高的硬度。
綠色精準保鮮技術裝備集成創新是未來產業的發展需求。陳存坤提出,設施栽培的規模壯大,會促使果蔬保鮮往精準、定向、定量的方向發展;電商物流興起,給果蔬快捷運輸、短時保鮮、減震包裝帶來新的挑戰,也給果蔬采后流通新業態注入活力,新型流通模式可促進產業節本減損、提質增效;發展“產品預冷+隔熱保溫包裝+高效蓄冷劑+減震緩沖包裝+保濕與氣調包裝+抑菌與保鮮劑處理”的全產業鏈保鮮減損標準化技術體系,助力電商物流發展;綠色物理保鮮裝備是實現果蔬綠色物流保鮮的基礎。“長期貯藏不是目的,流通保鮮技術開發要基于市場需求。”
多管齊下助推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有利于促進消費升級和擴大消費、促進農業轉型和農民增收,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和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對于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我國相關部門制定了《“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關于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意見》等政策。
冷鏈供應鏈物流高質量發展是冷鏈供應鏈物流總量和規模增長達到一定階段后,冷鏈物流動能轉化、冷鏈物流結構優化、冷鏈物流協同與可持續發展、冷鏈物流管理創新、客戶滿意度顯著提高的結果。冷鏈供應鏈物流高質量發展,是未來冷鏈供應鏈物流發展的新方向。北京物資學院商學院黨委書記魏國辰教授表示,冷鏈供應鏈物流高質量發展,主要表現為冷鏈供應鏈物流要素投入低、資源配置高、環境污染少及效益高。同時達到有效供給最大化、結構最優化和創新能力突出的可持續發展狀態以及主體之間合作、協同更緊密。關注服務的“量”與“質”,“速”與“效”,主要表現為物流產品多樣化和差異化,能夠滿足客戶需求,提升冷鏈供應鏈物流質量水平,實現冷鏈供應鏈物流服務的專業化和多元化、城鄉網絡布局合理化、生產性物流和生活性物流全面發展。
魏國辰認為,冷鏈供應鏈物流高質量發展機制是以一定運作方式把事物各個部分聯系起來,使其協同運作。發展機制的內涵可以表述為“協調事物各要素之間的結構關系使之更好發揮作用的一種運行方式。”機制構成的要素有結構要素、基礎要素以及支撐要素。其中,結構要素為發展機制內的各主體結構;基礎要素為與物流活動有關的“人、財、物”等要素;支撐要素為發展機制的支撐和保障要素。機制設計包括組織指揮、主體運行、監督、利益分配、評價反饋。
冷鏈供應鏈物流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魏國辰建議,統籌規劃,明確各地區冷鏈物流發展定位,優化交通網絡結構;推進各地冷鏈物流業以及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各地工作小組承接任務,根據領導小組指定的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政策以及功能定位,引導地方政府冷鏈物流發展方向;協調各級政府間、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間的關系,推進各主體資源和利益共建共享;通過激勵措施促進各地根據冷鏈物流發展定位進行建設。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