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采訪貴州省茶葉學會時了解到,去年以來,該學會的茶葉科研工作者們在參加貴州省科協科技助力高質量發展示范引領行動項目時發布了數篇茶葉論文引發關注。論文涵蓋貴州茶葉種植、加工、茶葉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拓展等各個領域。業內人士評價,這些茶葉科技論文的主題緊扣茶葉生產現狀和消費市場,探討如何解決貴州茶產業轉型升級進程中遇到的問題,能夠為貴州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實質性的借鑒作用,深入淺出的論文內容比較“接地氣”,印證了理論聯系實際、科研為茶葉生產和銷售服務的科研精神。
品種是農業的“芯片”,優良的茶樹品種是保障茶葉品質與產量的基礎,是提高茶葉經濟效益的重要條件。因此,選育推廣優良茶樹品種對于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茶多酚對茶葉滋味、色澤等有影響,而滋味品質對茶葉質量和消費者接受性都至關重要。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GCG)是茶多酚具有生理活性和廣闊用途的核心成分,是影響茶葉品質的關鍵因子之一。高EGCG茶樹資源的選育與產品開發具有巨大的市場前景,貴州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樹特異資源創新團隊多年來積極發掘貴州地方特色茶樹資源,對貴州地方茶樹品種——石阡苔茶群體種茶樹資源進行評價與鑒定,發現了高EGCG含量的種群特異資源,其研究成果《基于兒茶素組分的石阡苔茶群體資源品質特性分析》在貴州茶業科技年會論文集發表。茶樹特異資源創新團隊負責人、助理研究員林開勤通過對石阡苔茶9個不同種群秋季一芽二葉的兒茶素組分與品質特性進行分析發現,DGG群體EGCG含量、兒茶素總量、酯型兒茶素總量及兒茶素品質指數都較高,反映出優異的綠茶品質特性,可開發高EGCG茶特色新產品,該團隊的研究成果為貴州茶產業選育高EGCG茶樹種質提供了原始材料。
茶葉的品質安全及其產地的生態環境是茶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內核,貴州省倡導在茶葉種植過程中開展“以草治草”等綠色防控舉措,確保茶葉質量安全、維護茶葉產地環境的生態平衡。茶葉生產一線的技術工作人員積極實踐茶葉生產綠色防控措施,安順市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農藝師宋攀等在安順市2000余畝茶園中進行間作白三葉草種植應用技術研究,收獲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顯著的生態效益,并以此為基礎發表了《安順山地生態茶園白三葉草應用技術研究》一文。宋攀告訴記者,安順茶園的土壤有機質充足,茶樹鮮葉的持嫩性持久,茶葉水浸出物和氨基酸物質增加,茶葉中茶多酚降低,茶水的苦澀味減輕,種植白三葉草1年后的茶園與種植之前相比,茶葉產量和質量都得到提升,春茶和夏茶一芽二葉鮮葉產量平均增加15%,干茶在色、香、味等方面也均有一定提升。此外,安順茶園里間作白三葉草后,有利于茶園天敵種群的防治和有益生物的繁衍和棲息,蜘蛛、瓢蟲等益蟲顯著增加,茶園生物多樣性增強,抑制了茶園害蟲。同時,茶園的光照、氣溫、水分、地溫等生態環境因子得到改善,如間作白三葉草后,茶園冬季的地溫可以提高2℃。論文中提到,應用白三葉草的茶園人工除草費用降低了80%,茶園田間管理費用降低了53.7%,茶葉生產成本大大降低;同時,每畝茶園每年可增加綜合經濟效益647元。茶業界人士認為,該論文為“以草治草”綠色防控技術提供了數據支撐,對茶葉品質和產量的提升、茶園環境的改良起到了積極作用,適合更多的茶葉生產者借鑒。
我要評論